李君如:順應曆史潮流積極主動應變求變的恢弘曆史

發布者:徐劍雄發布時間:2024-03-08浏覽次數:10

2023年12月21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中共廈門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改革(2023)年會暨地方全面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層研讨會”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本文為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的演講。

感謝會議主辦方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45周年的日子裡,邀請我參加今天的論壇。記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隻有順應曆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曆史及其成功經驗和時代精神的深刻總結。這裡,我以“順應曆史潮流積極主動應變求變的恢弘曆史”為主題,談三點認識,和大家分享。

一、順應曆史潮流、與時代同行的45年
45年前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标志。從那時到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曆了三個曆史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我們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我們經曆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改革、從對内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我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确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二階段,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我們确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體制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中,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我們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21世紀,并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階段,從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們确定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以及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态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打響改革攻堅戰。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台。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回眸我國改革開放的曆史,我們可以注意到,這45年順應曆史潮流、與時代同行,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恢弘曆史,之所以會劃分出這樣三個發展階段,是由其曆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決定的。
曆史邏輯的起點和終點,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起點是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終點是最終實現合乎中國國情和曆史文化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整個改革開放都是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中心任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個主題展開的。
實踐邏輯的特點,就是通過持續的創造性實踐,不斷突破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難點、堵點和瓶頸,使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曆史性轉變,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深化發展。
理論邏輯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回答中國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一次又一次曆史性飛躍,指導改革開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
二、牢記新時代改革開放新要求才能積極應變、主動求變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不會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線上。今天,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新時代對改革開放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
(一)強調改革開放的系統性:“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日起,習近平總書記就宣示:“我們要拿出勇氣,堅持改革開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而這樣的改革開放,不能靠單兵突破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一開始就提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中央深改委,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實施,是新時代對改革開放的新要求。黨的二十大還把“堅持系統觀念”,确立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2023年2月7日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的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确說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确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這一重要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系統觀念治國理政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對今天我們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二)強調國内大循環的主體性: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确提出,必須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的經濟界委員時,就已經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争新優勢。在這以後,他又多次強調,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顯然,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應對當前國内外複雜形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抉擇。
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是對中國發展走向作出的新判斷,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提出的新要求。其實質,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的,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内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
(三)強調制度型開放的創新性:在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我們強調要形成的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決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内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這種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将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争新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同樣講對外開放,今天是新的對外開放。過去是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對外開放,這種開放模式在當時是必要的,但由此帶來的對外依賴性也造成了國内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不足等問題,一遇到國外的打壓,其弊端就暴露了出來。黨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我們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也就是,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内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其中,一個硬仗,就是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這對我們包括沿海開放地區,都是新的挑戰。但隻有這樣堅持制度創新,才能營造更能夠吸引外資的健康的營商環境。
(四)強調改革發展的民主性: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民主和法治,本來就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屆三中全會明确把健全廣泛多層制度化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确立為新時代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自2019年11月習近平在上海視察時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但被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提了出來,而且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總的戰略安排。
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中國式民主的最大亮點,是通過人民群衆的“廣泛參與、廣泛商量”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會遇到許多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隻有靠廣大人民群衆的廣泛參與、廣泛商量,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尤其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注重把民主與民生結合起來,把人民幸福生活作為民主的最高追求。因此,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也是新時代化解矛盾、推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
(五)強調兩個文明的協調性:在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協調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早在撥亂反正之初,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已經提出,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能隻講物質文明,不講精神文明,形成了“兩個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進入新時代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意識形态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這一“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這一重大論斷,也是對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要求。我們的改革開放不是導緻物質主義膨脹的改革開放。隻有精神富有,沒有物質富足不是改革開放的要求;隻有物質富足,沒有精神富有也不是改革開放的要求。
(六)強調改革發展的均衡性: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根據當時的條件,強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鄧小平同志也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适當時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共同富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個問題提上了改革發展的日程,由此,“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就成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要求。
打赢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黨中央制定了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了促進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則,以及促進共同富裕的總思路和實現路徑。我們要實現14億人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後,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這是一個在動态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應該講,改革發展的均衡性,已經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追求和新要求。
(七)強調改革發展的可持續性: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改革開放之初,許多地方在改革發展中為了迅速改變貧窮落後面貌,不像現在那麼重視生态文明建設。現在則完全不一樣了。加強生态文明建設,已經是中國式現代化系統工程的一個亮點,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點。特别是,我們已經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決策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肯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确立了深入人心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科學理念。當我們今天強調要抓生态文明建設,在處罰甚至關停一些污染比較大的企業的時候,有人對經濟與環保的關系發生了困惑。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正确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這一深刻的問題,強調指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而不能把經濟與環保機械地對立起來,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同時他強調,要尊重綠色發展規律,并使之同尊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辯證地統一起來,創造綠色發展的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要求。
(八)強調中國改革開放的人類性: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改革開放走的是造福中國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鮮明的人民性。與此同時,中國強調這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發展道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進一步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确提出要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由此決定了,中國改革開放不僅具有“人民性”,而且具有“人類性”。這也是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必須遵循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以胸懷天下的氣概和負責任大國領袖的身份,向世界發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三個倡議貫穿于始終并強調指出的,就是中國要和世界人民一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開創了中國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唯一正确道路,也為世界特别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成為我們和世界人民一道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
三、45年改革開放曆史的啟迪和結論
經過對45年改革開放曆史的回顧和對新時代改革開放新要求的探讨,我們可以得到什麼認識呢?
第一,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機活力,就在于這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
第二,改革開放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更是掃除發展生産力障礙的一場新的革命,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信心破除不符合客觀實際、不符合時代進步潮流、不符合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觀念、體制以及利益固化的藩籬。
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第四,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不能改。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
第五,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

這些來自曆史的啟迪,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不管改革開放進行到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牢記:一要站在曆史的正确一邊,順應曆史潮流,與時代同行;二要把握曆史主動,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這些啟迪,也就是我今天發言的結論。

【李君如: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名譽院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