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英語中為city,文明為civilization,其詞根是civil,這三個詞具有緊密的關聯性。也就是說,文明這一詞的底層邏輯是城市的産生和市民群體的形成。
19世紀,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把文字的使用作為界定文明出現的标準;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一個注釋中把“一切社會的曆史”定義為“有文字可考的全部曆史”——“一切曆史”指的就是文明史。最早出現獨創性文字系統的地區有四個,即埃及、巴比倫、中國和印度。這些地區的古文字都有三四千年以上的曆史。
後來,又增加了冶金術和城市,文字、冶金術、城市随之成為“文明三标準”。城市意味着王權即國家起源,因為最早的國家是以城市為中心的政權形式,即“城邦國家”。美國學者芒福德認為人類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從舊石器時代就已經“萌動”了,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
一、進步發展标尺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人類文明的标志。從人類發展水平看,屋居的文明程度高于穴居,社區的文明程度高于 獨居,工業文明高于農耕文明,人口向大都市集中是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鄉村的城市化并非現代社會才出現的,許多大城市都是由古老的邑、鄉或漁村發展而來。古今中外的大都市往往建在大江大河沿岸或海濱,因為城市文明離不開經濟發展。這些地方得舟楫之便、交通之利、商貿之富和文教之盛,因而最容易形成市集和政治文化中心。
為什麼文明的太陽在東方升起?亞曆山大大帝不遠萬裡向東方征伐而不肯向西,因為當時的西歐是一片“蠻荒之地”,大都市在東方,那裡人口集中、财富充裕、文化發達、文明昌盛。據稱,亞曆山大大帝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和當時中國的西域邊境,再向東就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亞曆山大大帝所到之處大建其城,最早建的是埃及亞曆山大城,最遠的是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城。最後,他死在了最大的亞曆山大城,那就是巴格達——昔日的古巴比倫城。那時,巴格達擁有20萬人口,時間在公元前3世紀,正值中國的戰國時代。
公元10世紀,十字軍遠征的目标地是中東的大都市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巴黎隻有2萬人口,君士坦丁堡人口卻超過了百萬。十字軍到來後,看到高大巍峨的城牆、遍布全城的大學和圖書館,大為震撼!須知,那時的西歐還流行木頭房子,連城牆都是木頭壘造的。
中國的城市是在與地中海沿岸諸文明相對隔離的狀态下獨立發展起來的。當歐洲處于中世紀時,中國已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西漢初年,由于連年楚漢戰争,關中人口銳減,但長安城仍有近40萬的人口。西漢末年,長安城及其三輔地區人口超過240萬。北魏時,洛陽城人口超過70萬,成為中國的北方行政和文化中心。唐朝時,僅長安城内就有180萬人口,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比君士坦丁堡大7倍。唐朝境内還有廣州、泉州、揚州等商貿港口城市,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北宋開封人口最多時達到150萬,其經濟和文化之發達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略見一斑。元初雖然經過連年戰争,中國仍存留衆多明星城市。《馬可·波羅遊記》記述的元大都、濟南、邳州、淮安、揚州、南京、蘇州、杭州、泉州等,經濟發達,文風隆盛,“其美麗之極,無法用言語形容”,且“百物輸入之衆,有如川流之不息”。
城市人口代表各種物質和信息的流量,标志經濟規模和社會發展的程度。迄今為止,國際上仍把城市文明看成人類進步發展的标尺。聯合國《新城市議程》指出:“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預計将增加近一倍,使城市化成為21世紀最具變革性的趨勢之一。”聯合國人居署在《2022年世界城市報告》中指出,在未來30年,我們将見證世界城市化率由2021年的56%提高到2050年的68%。
一般來說,城市化比率高的國家,文明發展程度就高,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水漲船高。但是,不能把城市化簡單地理解為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比例提升。在當代,更要重視鄉村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優化與提升。近年來,居民幸福指數、健康指數和綠色經濟、生态環境指數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現代城市概念亦有别于傳統的城市概念。
二、人的現代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随着文化的曆史性進步。”新時代新征程上,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把人民城市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這裡,尤其想講講文化自信的問題。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那種一味追求“洋氣”的城市風格,淡化甚至丢棄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民族特色,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如果别人看着我們的城市說“這很像紐約”,那其實意味着我們的城市設計和規劃是不成功的。“最民族的也就是最世界的”——此話為真理。
我們的城市設計和規劃應該“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要古今結合、中西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把赓續民族傳統與銳意創新相結合,并堅持促進城市與鄉村相融合,生動彰顯“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體性與文化自信是相互聯系的,文化自信就是對文化主體的自信。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的主體就是人。決定城市文明程度高低的核心要素是市民,而不是高樓大廈。
城市的現代化也是人的現代化。城市精神彰顯城市的特色風貌。城市精神和城市風貌,主要來自居住、生活、工作在城市裡的居民。人是城市的生命主體和創造主體。把人民城市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歸根結底需要講德修睦、文明禮貌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