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丹:一部展現中國四百年主流文化曆史性大轉型的力作 ——評《四百年中國思想文化之大變局:中國化視域下“中西馬”哲學的互動與融通》

發布者:徐劍雄發布時間:2022-03-04浏覽次數:10

一部展現中國四百年主流文化曆史性大轉型的力作

——評《四百年中國思想文化之大變局:中國化視域下“中西馬”哲學的互動與融通》

  作者:張志丹(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院長、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高校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

  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特聘教授張允熠先生的專著《四百年中國思想文化之大變局:中國化視域下“中西馬”哲學的互動與融通》,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于2021年3月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中國共産黨已經建黨百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偉大曆史成就的今天,該著作的出版恰逢其時。

  近日,有幸拜讀,有一種“重劍無鋒”、啟人深思、别開生面之感。說實話,此書涵括從1600到2000年這長達四百年的長時間曆史過程,彰顯了作者巨大的對理論探索的勇氣。該著作梳理、探究和描述了這四百年即從明清之際直至20世紀,中西哲學所經曆的文本交流、理論交鋒、視界交融、觀點互動、綜合創新的交流互鑒、互動融合的曆史過程,運用曆史眼光緻力揭示和展現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的實踐和學理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轉型的内在機制和客觀規律,特别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态主流的曆史和邏輯的必然性。該著作以西方哲學、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中國化為視域,談“中西馬”哲學的互動與融合,對于我們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曆程、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全書謀篇布局分為前言和正文的四章。第一章集中寫了東西文化相逢後,中西哲學在思想深層上的碰撞,文本的交融,格義和反向格義,等等。本章對400年前始入中國的希臘哲學各分支進行了考察,提出西學中國化問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埋下了伏筆。第二章寫了明清時代的學術和中西互動,其思想主線就是從明末萌芽的“中西源流之辯”和“中西體用”之辯。著作以肯定的眼光談了清末流行起來的“中體西用論”和貫穿300百年的“西學中源說”,認為正是這兩條思想源流促成了中西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往、相互借鑒而達到相互吸收和融通。第三章主要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後所引發的“中西馬”三派的互動。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這一成果必然是“中西馬”三派沖撞式的互動中共同生成的,因此中國化成果也将繼續開拓創新、接續成功,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強大的向心力。第四章進入到當代中國文化現狀以及未來中國文化走向。該著作肯定并認同“文化的融合創新”,并分析了“綜合創新”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該著作旨在追尋西方哲學最初進入中國并引發中西哲學互動和視界交融的初始軌迹,從源頭上理清“中西馬”三派哲學思想體系互動的緣起,然後再追蹤其流向和結局。“中西馬”三派哲學在互動和理論交鋒中實現綜合創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出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态的新主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生成是中國社會曆史性大變遷、中國主流文化空前性大轉型的應然和必然的結果,是自明季400年來“中西學”會通與融合達至很高階段而生成的近期新思想成果和很高理論形态。這是其中的核心觀點。下面,略述其特色:

  一是視角新穎獨到。作者運用“西學”這一概念切入,細緻地列舉出400年間中西哲學互動的曆程,同時該著作将馬克思主義這一“西學”中國化的曆史視野置入四百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動和中國文化曆史大轉型的曆史邏輯中,這一聯系是合理的、合目的性的、有機的,也是符合中國主流文化發展曆史事實的。其視角之新穎、方法之創新為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生學密碼”提供了一個新視域,為學術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

  二是闡發取精用弘。該著作論述了1600至2000的“中西馬”哲學的交流、互動和融合的進程,回溯了400年來中國的主流文化轉型中的思想演變和哲學革命進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四百年的學術思想史。當前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作隻講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的曆史,沒有從中西交流史和中國文化大轉型的大曆史、大視角、長焦距來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産生的曆史文化根源和必然走向。因而,該著作以厚重的曆史感和清晰的線索感、邏輯感填補了400年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空白,對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曆程具有啟發作用。

  三是剪裁繁簡得當。400年大的曆史跨度當中有太多說不盡、道不清、講不明的曆史事件、人物和興衰治亂。特别是在卷帙浩繁之中尋幽探微,發掘關鍵文獻和資料作為立論依據,取舍精到,繁簡得體,闡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内容安排自然妥帖。不僅有“史”有“思”,而且“史”與“思”相結合,在該著作行文中貫穿始終。

  嚴謹治學,标新立異,為天下之公器,其意義必定得以彰顯。該著作是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罕見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哲學和思想史、學術史研究之間的空白。本書作者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論證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西哲學和文化長期互動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論形态,是四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性轉型的必然結果的結論,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該著作的重要現實意義在于對“全盤西化”和文化複古派在學理上的批判,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對堅持“四個自信”都有重要應用和啟發價值。如果非得說該著作有何缺憾的話,或許就是在總體論述四百年曆程時,難免挂一漏萬,如明代中葉的王廷相、羅欽順等,此外,如果能夠在資料豐富、叙述具體的同時,在宏觀層面進一步加以提升則更為完美。比如在讨論“中西馬”結合之處,如何充分體現出新時期的進展深化等方面。

  然而,瑕不掩瑜。隻要我們開卷品讀,一定能夠感受到作者紮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中外文史知識積累和較強的哲學思辨能力。作者始終圍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四百年來中西思想文化互動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論形态這一主線,“史”與“思”相結合,娓娓道來,文筆老到純熟,行文細緻酣暢。該書可以說是一部作者窮大半生積累,嘔心瀝血完成的力作,也是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佳作,具有較高的學術、理論和應用價值,鄭重地向讀者推薦。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03/02/content_35557124.ht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