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宸、李心記:脫貧攻堅精神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發布者:徐劍雄發布時間:2022-05-11浏覽次數:10

脫貧攻堅精神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李尚宸 李心記


内容提要

中國所進行的脫貧攻堅實踐具有獨特性、精準性和偉大性,這些顯著特性共同構築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生成的根本依據。深入體悟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意蘊與時代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有效指引學生樹立“正價值”、傳遞“正能量”,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品格。彰顯脫貧攻堅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利于加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态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深度凝練出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思想精髓,即“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精神意蘊豐富,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精神密碼。将脫貧攻堅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建構主流意識形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态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重要價值。


一、脫貧攻堅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生成的學理依據


新時代脫貧攻堅展現出的偉大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産生的。可以看出,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性定義價值的概念,而是從唯物史觀的出發點論述價值産生的源頭所在。馬克思的闡釋思路可以為我們正确理解價值指明方向,即價值表示事物客體的某種作用、變化與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一緻性關系狀态。一方面,價值是客體對于主體有實際功能和效用,是對象(客體)滿足于主體(人)的現實需要。離開了人的需要及其發展的滿足,對象的價值也不複存在。另一方面,理解價值不能把客體的實際功用或屬性與主體需要割裂而談,價值不是脫離任何一方的獨立性存在,二者隻有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才能構成價值的本體。雖然判斷對象是否有價值是以考察對象的屬性為前提,但價值不是對象屬性本身或主體的主觀臆斷,而是當對象屬性能迎合、滿足主體在實踐中的具體需要時,這個對象才具有價值。因此,價值的生成實質屬于相互關系的範疇,其本質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與客體間某種關系的産生及發展,是價值客體對價值主體具有的特殊效用和意義。

基于以上論述可知,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生成的内在要素為價值客體(脫貧攻堅精神)、價值主體(黨和人民群衆)、實踐(脫貧攻堅戰)。在扶貧脫貧實踐過程中,脫貧攻堅精神與黨和人民群衆保持内在一緻性,黨和人民群衆在脫貧實踐中創造出脫貧攻堅精神。同時,脫貧攻堅精神對黨和人民群衆具有積極的功用和意義。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從發生到實現是一個逐級遞進、不斷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代表着主客體在實踐中相互關系的延展。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一旦離開這種過程與關系便無從而談。脫貧攻堅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建立在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生成基礎上,将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渠道等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号召他們學習、研究和實踐脫貧攻堅精神,這個過程意味着大學生與脫貧攻堅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相互關系的産生。

脫貧攻堅精神是由多維度、綜合性的潛在價值所構築,暗含着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等各種樣态的價值潛能。在這個結構中,多樣性的潛在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它會在主體的實踐中變成現實,彰顯出脫貧攻堅精神的真正價值。脫貧攻堅精神價值的客觀性也使得它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有交叉點,從而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大學生以客觀、實事求是的态度領悟學習脫貧攻堅精神的内在本質。從主體性上看,價值是對象對相應主體的價值,是以主體(人)的标準、尺度為衡量依據,與主體(人)同頻共振。價值的内容也由主體自身的特質、結構、需求等各種因素決定,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從自身的主體标準出發,擇取迎合自身需要的有意義的價值。脫貧攻堅精神隻有與學習或實踐它的主體(人)産生聯系時,才能從根本意義上實現了這種精神的價值,價值的實現與價值主體絕不是“絕緣”的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培養大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自覺地将自己看作為價值主體的身份認真學習研讀脫貧攻堅精神,内化成為個人自身素養,提高自身境界,使得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最大化發揮。從實踐性上看,價值作為主客體一緻的關系狀态,實踐在其中是這種關系發生的實際承載者。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是在實踐中體現生發出的,隻有把精神的力量付諸實踐才能看到精神力量的實在價值。可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育人,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學習脫貧攻堅精神,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各項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實踐的“再創造”也會激發價值主體的内生動力,促進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再升級”。


二、脫貧攻堅精神的科學内涵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恩格斯認為,精神是物質的最高精華。脫貧攻堅精神意蘊豐富,“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赓續傳承,具有豐富的科學内涵”,是中國精神的“新豐碑”和時代精神的“新标杆”。

1.“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脫貧攻堅精神蘊含着團結一緻、迎難而上的人間大愛和責任擔當。“上下同心”的脫貧攻堅精神本質蘊涵着群策群力、團結一心的大愛精神。大愛精神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它随着人類曆史的進步不斷豐富完善,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呈現不同而又具體的特性。大愛精神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碩土壤中,是在文化實踐中凝練、升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表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此可見,大愛實踐(脫貧攻堅戰)是大愛精神生發的基礎和源泉,黨和人民群策群力、上下同心的大愛精神又推動着脫貧攻堅戰工作順利開展。“盡銳出戰”的脫貧攻堅精神本質上體現了無私無畏、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發展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一塊重要版圖。中國共産黨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接續完成着不同的曆史任務,始終展現出無私無畏、迎難而上的政治品格與精神特質。“盡銳出戰”的脫貧攻堅精神要求我們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膽魄,在急難險重的脫貧工作中繼續啃硬骨頭、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精準”投中關系脫貧攻堅成敗的“關鍵球”。

2.“精準務實、開拓創新”的脫貧攻堅精神蘊含着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多樣化、複雜化因素緻使貧困問題凸顯,隻有采取多方位、多層次的減貧舉措方能奏效。因此,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的曆史進程中,如何徹底打赢脫貧攻堅這場無硝煙的戰争,精準務實、實事求是是核心輸出點。精準務實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基礎之上,是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深化與發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針對性,有助于找準貧困的脈絡根源、捋清貧困的發展理路、開好扶貧“藥方”,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近年來,我國通過建檔立卡摸清貧困底數,把工作重心落腳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确立了“六個精準”與“五個一批”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徑,使得脫貧攻堅“火力全開”,為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取得完勝指明了行動方向。“我們始終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隻有扭住“精準”,樹立精準化理念,并将其作為扶貧脫貧工作的基本理念,才能找準“窮根”、明确靶向,真正做到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脫貧緻富的内生動力。我們要積極開展脫貧攻堅生動實踐,在一個個針對性創新性解決方案和實踐中解決脫貧中遇到的一系列“老大難”問題。習近平反複強調,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衆的首創精神,支持他們積極探索,為他們創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環境和條件。立足于我國的貧困現狀,在堅持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基礎上自覺發揚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加快完善脫貧攻堅頂層設計,推動脫貧攻堅實踐向深向細向實發展。

3.“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蘊含着銳意進取、人民至上的拼搏精神和宗旨意識。貧困地區脫貧緻富并不是單向度的增加資金、物資的扶持就能奏效的,發揚自立自強、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是增強脫貧攻堅的實效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扶貧脫貧實踐活動中體現的是實踐活動的自主性和奮鬥性。毛澤東指出,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脫貧緻富終究要靠自己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貧困群衆不能幹等着外部的直向灌輸與輸送,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可持續脫貧的長效機制。同時,重塑困難群衆的精神面貌也是重中之重。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想建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亟須振奮群衆的精氣神,發揚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杜絕精神懈怠産生的思想源頭。貧困的夢魇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而言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頑疾。習近平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在脫貧攻堅偉大鬥争中,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各級黨委領導班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強調要具有強大的組織執行力和社會動員力。在此基礎上,踴躍号召協同廣大人民積極參與進來,夯實群衆基礎,倡導發揮人民群衆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激發貧困地區群衆自主脫貧的信心和鬥志。習近平指出,“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挂的一件大事”“我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衆”。這些話語反映出我們黨不負人民的精神。


三、脫貧攻堅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脫貧攻堅精神意蘊豐富,其育人價值不容忽視。将脫貧攻堅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态建構,使他們在豐厚的精神滋養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

1.“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脫貧攻堅精神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群策群力、迎難而上。“上下同心”的脫貧攻堅精神蘊含着團結一心的大愛精神,有助于教育大學生樹立合作共赢理念和命運共同體意識等。這種大愛精神還被賦予了新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内涵,不斷推動、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培養大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高尚道德情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愛精神的解讀僅限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大愛精神的實踐教育,通過對偉大脫貧攻堅戰的探究與研讀,教導大學生将大愛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學習及未來工作等各個方面,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擁有一顆博大無私的愛心,這樣才能引導培育大學生具有上下同心、團結和諧的精神品質。教育主體可以從大量有關脫貧攻堅的文件、書刊或網絡資料中摘取教學素材、獲取教學信息,豐富教學内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創新及既定目标的實現。“盡銳出戰”的擔當精神能夠引領大學生重塑擔當意識,讓他們深刻領悟到黨員幹部為了打赢脫貧攻堅戰、為了人民幸福生活而恪盡職守、忠于使命的偉大品格,真正成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在大學生群體中厚植盡銳出戰的擔當精神,促使他們夯實理想信念。隻有堅定理想信念,把信仰層面與現實層面相結合,才能在生動實踐中奮鬥拼搏,敢于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在迎難而上的奮鬥青春中書寫無愧于自己、無愧于時代的華美篇章。

2.“精準務實、開拓創新”的脫貧攻堅精神有助于激勵大學生的實幹精神和創新意識。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為依托,遵循課程本身的規律性,将脫貧攻堅精神中蘊含的精準務實的科學精神元素厚植于教學課堂中,通過合理化的教學表達,增強教學課堂代入感,為大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例如,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播放一線脫貧工作者真實工作狀态,或者邀請脫貧攻堅模範人物進行主題講座,向大學生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引發情感共鳴。當前國家間的博弈由原來“硬實力”的比拼已趨于“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重競争,但無論是科技的競争,還是意識形态的角逐,都離不開創新。創新精神是青年人才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以脫貧攻堅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闡發脫貧攻堅工作中創新精神的價值意義,并融入思想政治課堂内容的知識架構中,讓大學生自覺吸收、内化以達到培養目的。另外,在學科專業方面,要重視課程思政的實施,讓大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人的創造力的施展,是建立在艱苦探知和辛勤工作的基礎上。借助多樣化渠道和平台,讓大學生體會到脫貧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激勵他們保持敢于大膽創新的态度,塑造勇于探求的創新品格,增強創新意識、樹立創新思維,做行業頂尖人才。

3.“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拼搏精神和人民情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他們對黨中央在脫貧攻堅中所秉持價值旨向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其高尚的道德素養,增強文化自信。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将脫貧攻堅的發展曆程及脫穎而出的重要人物整理成書籍、宣傳冊等,發放給學生研讀學習,用實物的形式傳達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的價值理念,為開展脫貧攻堅精神為主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教學載體。其次,教育主體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智庫等渠道就有關大學生網頁浏覽量及點擊率的統計彙總實時跟進、了解當下熱門話題及輿論焦點,通過了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文化類别和具體文化内容,厘清他們的思想特征,理論聯系實際講授,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再次,要加強先進典型示範引領,總結推廣脫貧典型,依托身邊人、身邊事示範帶動,營造出艱苦奮鬥的脫貧攻堅精神氛圍,提升課堂的理論性與應用性。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将獻身于脫貧攻堅戰中的偉大勞動楷模、紮根于脫貧一線的優秀工作者的先進事例廣泛宣傳教育于大學生群體中,讓先進典型所蘊積的精神生成好經驗,激勵廣大學生進一步攻堅克難,以更大決心打赢脫貧攻堅戰。發揚“不負人民”的精神是大學生樹立高尚道德情懷的精神标識,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價值準線,是進行社會實踐過程自我人格内涵外化的具體呈現,有助于大學生通過對脫貧攻堅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形成基本價值共識及行為規範意識。



李尚宸,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心記,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副院長、碩士生導師,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後,兼任河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來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