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生成邏輯
謝江平
【提 要】曆史自信是曆史發展的持續積澱。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激勵全體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全體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黨的百年奮鬥史是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來源之所。堅定黨的曆史自信,可以發揮築牢曆史記憶、促進曆史自覺、增強曆史擔當的重要功能。中國共産黨要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堅定曆史自信,在曆史學習中肅清錯誤認知,在曆史自覺中指導社會實踐,在擔當大任中增加曆史自信。
【關鍵詞】曆史自信 曆史記憶 曆史自覺 曆史擔當
中國共産黨在長期的探索和奮鬥中逐步形成了堅定的曆史自信,這份自信是對中國共産黨人百年奮鬥取得的曆史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2021年11月,習近平鄭重提出,全黨學習總結黨史,要“堅定曆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1]。他後來進一步強調:“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曆史自信。”[2] 2022年1月,習近平再次強調:“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加曆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鬥争精神。”[3] 在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通過第三個曆史決議的背景下,提出中國共産黨要堅定曆史自信,具有極為重要且深遠的意蘊。高度的曆史自信是中國共産黨行動的底氣,是推動偉大複興夢實現的信心、勇氣、力量和精神支撐,使中國共産黨能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赢得主動、在應對新的挑戰中赢得勝利。
一、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來源
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廣泛的來源。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全體人民的偉大創造、黨的百年奮鬥史分别構成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理論淵源、實踐基礎和曆史底蘊。
(一)曆史自信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
馬克思主義用科學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世界,全面、辯證、具體地解讀曆史,深入洞察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準确把握時代發展動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徹底的揭示,在理解事物客觀本質的基礎上,緻力于通過實踐鬥争為全人類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并在世界得到廣泛的運用發展,離不開自身結構的完善及其高于結構形式的内容的不斷豐盈。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精華,克服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不足,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和方法觀察世界,對社會發展規律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對資本主義社會舊的生産方式與生産關系的批判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并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明确了無産階級在整個曆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準确把握了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和實質内容,從客觀事實中得出合乎邏輯的規律結論,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此外,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人民進行革命鬥争中升華發展,以其科學的理論、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觀點,在今日煥發着勃勃生機。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經過了一個長期且複雜的認識、實踐和發展過程。人們面對這一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新理論,由最初的質疑到半信半疑,再由少數人的學習理解到多數人的信仰實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将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的革命、建設之中,奠定了中國發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論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探索發展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曆史的和邏輯的起點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确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鞏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進入21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聚焦發展問題,思考發展戰略、推進發展建設,實現國家安定、人民團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實際國情,不斷完善國家的制度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在解決貧困問題和實現現代化目标的過程中,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一系列成果,為黨的曆史自信提供了理論淵源。
(二)曆史自信來源于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全體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構成了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鬥争中極為重視人民群衆的力量,指出“曆史活動是群衆的活動”[4],廣大人民通過自身的創造活動,不斷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的無數奇迹。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戰争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地道戰”“遊擊戰”“麻雀戰”等作戰方法;到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人民把握減貧規律,不斷創新思想理論、創新治理體系,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為解決人類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産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這些偉大創造萃聚為黨的曆史長河。毛澤東強調:“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5] 鄧小平曾說,改革開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都不是他先發明的,而是由人民群衆首先提出來的。江澤民高度贊揚了人民在改革和建設中想出的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胡錦濤也提出了“人民主體”“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對人民的主體地位、首創精神和各項權益的尊重。習近平提出:“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6]
馬克思主義政黨認為,一切曆史成就的創造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的奮鬥。習近平指出,廣大領導幹部要自覺拜人民為師、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将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調動人民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人民的偉大創造提供足夠寬廣的平台,采取各種措施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動,彙聚起全體人民的創造偉力,構成堅定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曆史自信來源于黨的百年奮鬥史
毛澤東指出:“我們看曆史,就會看到前途。”[7] 沒有過去的奮鬥,就沒有今天的自信,沒有未來的征途。中國共産黨取得的偉大成就具有深厚基礎,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一百八十多年的中國近代史、一百多年的中國共産黨曆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國史、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黨和人民的百年奮鬥,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這是我們黨曆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所在。
自信從曆史中走出。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曆史底蘊,可以從黨史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特征中領略、從不同時期黨完成的主要任務中領會、從中國共産黨奮鬥的曆史意義中感悟。1921年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曆史。在黨的領導下,繼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逐漸改變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景象。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較為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群衆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邁入了新時代的征途。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創造了衆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華民族迎來了新的曆史飛躍。
從追求獨立自主,到進行革命和建設,堅定選擇社會主義,再到改革開放、擺脫貧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到新時代,黨和人民繼續推進社會建設,朝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前進。黨的不斷勝利、接續奮鬥産生了重大意義。黨的百年奮鬥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長久且持續的努力奮鬥,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發展黨,造福人民,逐步形成并堅定了曆史自信。
二、中國共産黨曆史自信的功能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堅定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築牢曆史記憶,構建起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與曆史自信的關系中促進曆史自覺,形成曆史主動;在感悟初心使命中提高責任意識、增強曆史擔當。正如習近平講到:“對黨的曆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黨的曆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曆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8]
(一)堅定曆史自信可以築牢曆史記憶
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唯物史觀、正确黨史觀,在黨和國家曆史問題上正本清源,取得了顯著成效,要在此基礎上推進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讓正确黨史觀更深入、更廣泛地樹立起來,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全體人民特别是廣大青年堅定曆史自信、築牢曆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9]。
曆史自信愈堅定、持久、有效,曆史記憶便愈科學、深刻、普遍。從曆史記憶的概念上看,它由“曆史”與“記憶”兩個詞語組合而成,是指社會群體之中群體成員對曆史的共同認識,群體成員對曆史曆程、曆史事件的共享。在堅定曆史自信的基礎上築牢的曆史記憶,以曆史理性為前提、以客觀真實性或再現曆史事實為目标,曆史記憶是對過去曆史進行的科學的考察、重構和描述,曆史記憶具有概括性、整體性和穩定性。從曆史自信與曆史記憶的關系看,對黨的曆史有着不同的态度,意味會産生不同的曆史記憶能力與曆史記憶總量。當人們對黨的曆史在總體上是肯定與信任時,人們對黨的曆史的記憶能力與總量,也會随着這份積極的态度而增加;反之,如果對黨的曆史失去信心、對黨失去信任,那麼曆史記憶也會逐漸淪為歪曲的和破碎的,記憶的能力和總量也會不斷降低。例如,20世紀初期的新黑格爾主義者克羅齊公然宣稱,“一切真曆史都是當代史”[10],認為過去僅僅是一種作為曾經發生事件的主觀概念而存在,人們隻能以今天的心情去推想過去,主張曆史要經常改寫,否定客觀的曆史經驗和曆史規律,喪失了科學理解曆史的自信,無法形成和築牢曆史記憶。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曆史觀,運用唯物史觀理解人類社會、唯物辯證法分析曆史進程,抓住曆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堅定了曆史自信,為築牢曆史記憶提供了認知儲備、信心基礎和信念之根。
堅定曆史自信可以促進曆史事件被社會成員銘記、傳承和延續,進而化為精神命脈生生不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是将以往所有共産黨人的精神形态有序串聯、有機彙聚而成的精神主線,生動地表現着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也成為了黨曆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的精神源頭,也是對建黨光輝曆史的精神凝練,以抽象、簡練、鮮明的形式促進黨的曆史記憶傳承發展。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内容豐富,展現出所具有的傳承性、多樣性、整體性特征,同時與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密切相連、相互促進,成為中國共産黨百年來敢于鬥争、艱苦奮鬥的精神坐标,以新的實踐行動使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使曆史自信與曆史記憶得到恢廓和升華,發揮超越時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響力,涵養全體中國人民,為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
(二)堅定曆史自信可以促進曆史自覺
曆史自覺不同于曆史記憶,記憶更偏向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了解,而自覺則包含了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曆史自覺表現為在正确把握曆史事實的基礎上,自覺總結曆史發展規律,形成曆史主動。黨對曆史經驗總結得越深刻、全面,曆史自信越堅定,自覺能動性發揮的空間越大,創造曆史的主動性也就越大。
立足黨的百年奮鬥史,從過往曆史中思考戰勝挑戰的緣由,為繼續前行提供科學鏡鑒, 從而能夠“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11]。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和概括了黨在革命鬥争中積累的曆史經驗和教訓,提高了維護黨的核心和團結統一的自覺;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客觀地評價了建國32年來的功過是非,增強了黨樹立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堅定道路自信的自覺;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順利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規律,結合我國現存問題和人民内心的真正需求,吸收各方發展的文明成果,提升了黨的執政本領和領導能力,推動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三個曆史決議通過對經驗教訓的認識總結,從曆史中汲取力量,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了黨的曆史自信,為中國共産黨的新征程提供了借鑒,促進了曆史自覺的提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作為曆史自覺的表現,在與曆史自信的良性互動中可以深化曆史自覺。曆史自信與“四個自信”在内容上緊密聯系、密切相關,在形式上有所區别,互為補充。曆史自信的出發點為線狀即曆史,是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曆程,“四個自信”的出發點則為面狀,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要素彙聚而成。從縱深方向來看,基于黨史、中國近代史、現代史、革命史等曆史而樹立的曆史自信,包含了“四個自信”的基本内容,是貫穿“四個自信”的曆史支柱。反之,“四個自信”豐富、發展了曆史自信的具體内容,為其補充新鮮血液。在曆史自信與“四個自信”的雙向互動中,不斷地促進中國共産黨人自覺意識的萌發,面對各種曆史可能性能夠進行自覺選擇和自覺追求,在對“四個自信”、曆史自信等曆史智慧的學習運用中提升了曆史自覺。
(三)堅定曆史自信可以增強曆史擔當
馬克思将哲學家們對待世界的态度歸為兩類——認識論上的解釋世界和通過實踐去改變世界。如果曆史記憶和曆史自覺歸屬理論層面,用于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那麼曆史擔當則更側重通過實踐改變世界。曆史擔當是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使命,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擔當,即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
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越堅定,全黨的曆史擔當意識也會越強烈,曆史擔當精神越遒勁,曆史擔當行為越勇毅。正是因為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始終堅定曆史自信,才能順利完成不同時期的曆史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為了拯救民族危亡,結束國家和人民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境況,領導全國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争,最終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曆史使命,開啟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面對清除舊社會的殘餘和書寫新社會的篇章的曆史使命,循序漸進地展開各項工作,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同時為鞏固政權和實現發展創造了條件;進入新的曆史時期,黨一方面繼續探索指引中國發展繁榮的正确道路,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為國家進步提供物質前提,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制度體系,堅定正确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特色道路;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産黨從以往曆史中提高自身的曆史擔當意識,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氣承擔曆史使命,弘揚偉大鬥争精神,從曆史自信的能量中增強了全黨的曆史擔當。
曆史自信是擔當後的自信,更是自信後承擔更大的擔當。通過總結黨在曆史進程中承擔起的曆史責任,創造的偉大成就,完成的曆史使命,增強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曆史自信,從而為肩負新的曆史時期的重擔提供了充沛的信心、能量。具有曆史性的使命是重大的,也是長期的,但不能忽視的是,也是需要分階段、層次而不斷推進、接續發展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在總結曆史發展經驗的前提下,在充分考慮我國發展速度和發展實力、國家狀況和世界局勢的基礎上,對我國在不同時期所要實現的奮鬥目标進行了清晰規劃,将不同階段的使命具體化為努力的目标,為在新征途上的共産黨人毅然決然地肩負起民族複興曆史使命,提供了強大的信心支撐、清晰的自我認知與合理的進階目标。
三、要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堅定曆史自信
回顧黨史并不隻是為了緬懷過去,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以往曆史的總結得出有益的經驗,認識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提高和把握現在的智慧和力量。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堅定曆史自信,緻力于實現新的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是強調曆史自信的真谛。
(一)要在曆史學習中肅清錯誤認知
“曆史認知是曆史自信的重要基礎”[12],含糊不清的曆史觀容易導緻錯誤的、歪曲的曆史認知産生,為曆史虛無主義攻擊黨的曆史提供可乘之隙,威脅黨和國家良好的意識形态環境,有損黨的曆史自信,影響國家安定和人民的團結。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習近平以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為例闡釋錯誤認知的危害。“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十分激烈。”[13] 否定蘇聯、蘇共曆史,全盤否定斯大林,搞曆史虛無主義,将錯誤認知廣為傳播,最後導緻亡黨亡國。鄧小平意識到這類事件的嚴重性,強調這“不隻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内的很大的政治問題”[14]。改革開放多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将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割裂甚至對立的觀點,習近平就此進行批駁匡正,指明這兩個曆史時期,實質上都屬于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為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15]。科學認識兩個時期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效防止借此去否定曆史的連續性,阻止靜止、孤立、抽象、片段式的對其進行诋毀和否定,清除試圖攻擊我們黨執政基礎、曆史自信的隐患。
由于錯誤的曆史認知而造成的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看似是口頭和筆頭的鬥争,實際是政治性和原則性的鬥争。在黨史學習、教育和宣傳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視肅清錯誤認知工作,辨明真理和謬論,科學、全面、深刻地看待領袖和革命先烈,警惕否定、臆想、醜化、編造黨的曆史認知和造假、歪曲曆史事實的行為,擊破曆史虛無主義提出的“曆史終結論”“告别革命論”等錯誤認知;另一方面,要堅持曆史思維,在曆史學習的過程中堅持大曆史觀,始終把黨的曆史放到中華民族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來評價,結合現實社會的客觀情況,科學全面地看待曆史事實,堅持正确的曆史認知,堅定中國共産黨應有的曆史自信。
(二)要在曆史自覺中指導社會實踐
一百年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堅持向曆史尋經驗、尋規律、尋未來,發揮理論的指導性、曆史的主動性和實踐的能動性,将自發的力量變成自為的力量,掌握曆史發展主動權,實現社會曆史發展物質性和自覺性的統一,在高度的曆史自覺中赢得先機、開拓新局。
是否擁有高度的曆史自覺并将其運用于社會實踐,對國家發展和黨的前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清朝末年,封建王朝脫離社會現實和忽略曆史條件,固守舊的經濟關系和政治統治,輕視曆史經驗和曆史教訓,缺乏曆史自覺,為新的具有曆史自覺的階級所代替。中國近代資産階級試圖在中國建立資産階級政權,“百日維新”和辛亥革命曾給先進的知識分子帶來希望,但都沒有成功,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更是一籌莫展、難有作為,西方資産階級的救國道路雖然在近代社會中産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都沒能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曆史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終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産黨從馬克思主義曆史觀中獲取認識曆史發展的科學态度和正确方法,積極地了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對中國的曆史方位和發展階段進行全面的認識,不斷增強黨的曆史自覺,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善于總結經驗、提高曆史自覺并用以指導實踐,是中國共産黨的好傳統。總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尋求民族獨立的曆史經驗,總結世界共産主義運動尤其是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曆史經驗,中國共産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以往的屈辱、壓迫中站了起來;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發展經驗,參照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和各國優秀的發展成果,實施推進改革開放,逐漸改變貧窮落後的狀況,使國家富起來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曆程中的經驗,明确了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不斷地戰勝風險挑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走上了強起來的新征程。“曆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16] 在中國共産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中,深刻總結了在新的曆史階段需要堅持的寶貴經驗,從曆史中獲取新的聰明才智、形成新的理論方案、指引新的偉大實踐。
(三)要在擔當大任中堅定曆史自信
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緻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緻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曆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曆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曆史自信。”[17] 根據曆史發展規律、時代發展要求、社會現實條件和人民内心呼聲,承擔起不同時期的曆史大任,堅定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從堅定地選擇将馬克思列甯主義作為治國良方起,中國人也就踏上了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平等自由富強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體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取得了革命鬥争的偉大勝利;在建國初期,黨領導人民戰勝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考驗,堅持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使命;在黨和國家面對何去何從的緊要關頭,全體人民群衆在黨的正确領導下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進行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總結黨的百年奮鬥史,不斷解答時代難題,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曆史重擔。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的問題進行了着重回答,構成了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在黨的正确領導下,不同時期的領導集體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朝着同一個奮鬥目标前行,結合不同的時期的特殊狀況,回答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相應問題,對“社會主義”“中國共産黨”“發展”以及“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脈相承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開拓前行,完善國家發展的體制機制,帶領中國人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為人民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裡航。盡管有時會遭遇驚濤駭浪和逆流險灘,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把準航向,人類社會發展的巨輪必将行穩緻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18] 中國共産黨不僅希望中國人民擁有美好生活,也希望世界人民都幸福安康。在當前世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更加嚴峻繁雜的情況下,我國并沒有獨善其身,而是積極地參與到全球的建設發展中去,與世界各國交流發展經驗,分享中國的智慧與方案,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以平等協商、開放創新、同舟共濟、堅守正義的态度推進全球合作,開創發展繁榮新未來,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新秩序,推動人類社會克服發展差異,在全球的合作和共赢中更加堅定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自信。
注釋
[1] 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埋頭苦幹、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2][8][9][12][17]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 增加曆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鬥争精神》,《人民日報》2021年12月29日。
[3]《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人民日報》2022年1月12日。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5]《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頁。
[7]《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頁。
[10]【意】貝奈戴托·克羅齊:《曆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頁。
[1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頁。
[13][14][15] 習近平:《論中國共産黨曆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頁;第5頁;第4頁。
[16] 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頁。
[18] 習近平:《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
(作者為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教授)
文章發表于《理論視野》2022.04